11萬噸電子垃圾拆解污染流向何處?
在今年的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誕生于廣州本土的公益團體―――綠E廣州發(fā)布了《拆開電子垃圾產業(yè)鏈―――廣州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產業(yè)鏈及市民民意調查》報告,揭露了廣州電子垃圾的回收和處理現狀。近日,記者根據調查報告里透露的調查路線,暗訪了廣州電子垃圾回收市場,企圖還原廣州電子垃圾回收的現狀。
一臺舊電腦賣給小販后,會流向哪里?
無論是舊電路板、二手手機、陳舊的手表,還是近乎報廢的顯微鏡、馬達,它們在廣州都找到了重生的廣闊市場。
根據志愿者對500份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盡管有超過八成的市民都認識到電子垃圾的不正當處理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對身體健康有影響,但依然有近五成的市民目前都是將電子垃圾賣給回收的商販,并不考慮電子垃圾的處理是否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根據《廣州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guī)劃(2005―2015年)》報告,廣州市2010年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達到11萬噸,到2015年將預計產生 13萬噸的電子垃圾,而其中只有極少部分通過正式的處理公司進行處理和回收利用,絕大部分是轉移到二手市場進行出售,或通過地下作坊式的回收者、個體戶和拆解者進行處理。
崗頂周邊有好幾千名收電器的小販
廣州的天河路、石牌西路一帶,是廣州電子高科技產品的聚集地,云集著天河電腦城、頤高數碼廣場、太平洋數碼廣場和百腦匯等大型電子產品交易市場,同時也分布著一批二手市場和維修市場,成千數百的電子垃圾回收小販隨之成行成市。
來自河南的吳大姐上午10點鐘就過來擺攤了,只要有人路過攤位,她就遞出了自己的名片,兜售著自己的服務―――高價回收電腦、打印機、彩電等一切電器設備,而且服務周到,上門回收。
記者了解到,回收者收購的對象包含了所有的電子垃圾,從電腦、家電到各類配件,都能找到收購者,只有部分回收者表示不愿意收國產的或山寨的手機。他們的客源包括公司和個人,具體價格視貨品的品牌和新舊程度而定。
“這一行沒有學歷和年齡的限制,入行門檻低,而且時間安排也比較自由。”善侃的吳大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崗頂周邊至少有好幾千名回收電器的小販。她的這些同行大都是來自安徽、湖南、四川等地的外來民工,住在周邊租金便宜的城中村里。平時,他們像城里人一樣,日出空手空車而作,日落就滿載而歸, 積累到一定的量,只要價格合適,就很快出手給下一手的收購商。“一天下來,可以賺個三五十元。”
回收電子垃圾是吳大姐的謀生手段,她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而且按月匯錢供老家的兒女上學。因而,“產品”價格是她的第一考慮。她不會考慮這些電子垃圾的后續(xù)流向,更不會考慮是否會對環(huán)境和健康造成影響。她甚至認為:自己的工作促進了資源的再利用,是為環(huán)保作貢獻。
“廢品”運往汕頭或浙江臺州
在總統(tǒng)數碼港門口擺攤的劉先生見到記者詢問回收價格,趕緊招攬生意。他的兩個小攤分別跟三個檔口老板有合作關系,根據品牌、性能和新舊程度,回收到的電子產品會用于翻新或者拆成零件。如果實在處理不了,只能先放在家里,等積累到一定數目,再當廢品賣,“一塊破碎的主板,廢品能賣20元一斤。”
在大量電器回收小商販云集的城中村,每天傍晚都可以看到從海珠區(qū)、番禺區(qū)甚至汕頭等地的貨車,他們來這里收購積攢下來的電子廢品。
盡管記者多方打聽,但多數回收小販皆稱不知道那些無法翻新的“廢品”流向。而了解情況的回收者透露,這些“廢品”會運往汕頭或浙江臺州―――這兩個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地。
記者通過對廣州數十個電子垃圾回收從業(yè)者的采訪獲悉,廣州已經形成初具規(guī)模的回收、拆解、銷售一條龍服務;厥招∝湆U棄電子產品回收后,一部分還可用的轉移到二手市場上進行銷售,而剩下的更大一部分則是被運往廣州市區(qū)周邊的地區(qū)做初步的分類和拆解,如番禺大山村進行初步的分類和拆解。而初步拆解之后的部分零部件,如線路板則是運往汕頭貴嶼或浙江臺州等地進行下一步的拆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