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憑空建立一個碳交易市場?
6月22日,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fā)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tǒng)一交易。此前,有市場傳聞稱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將于近期上線,首批納入2225家電力企業(yè)。
在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總目標,這也意味著中國將會加速能源轉型。
碳達峰是指中國在203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增長到達峰值,之后就開始下降;而碳中和是指,要在2060年達到自身溫室氣體的零排放,當然零排放并不是指不排放,而是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植樹造林、碳捕捉等方式,來將自身碳排放“吸收”,實現(xiàn)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目前,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但同時也在清潔能源方面占據(jù)主導地位,中國生產(chǎn)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電動巴士制造國。
在雄心勃勃的總目標之下,通過什么樣的手段能夠促進目標的實現(xiàn)?從歐盟的經(jīng)驗來看,市場化手段及金融工具必不可少,建立一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至關重要。
但把碳排放權當成一種商品供人們交易,似乎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我們訪談了晏路輝,一起來分析一下,如何人為地憑空建立一個碳交易市場:
1碳中和的兩種操作路徑——碳稅還是碳交易?
如果要想實現(xiàn)碳中和的目標,讓碳排放量逐年降低至關重要。在碳捕捉等技術還未成熟時,總體有兩種方法能協(xié)助實現(xiàn)這一目標。
第一種是行政命令,通過政府強制征收碳稅,再把稅收投入補貼清潔能源或是技術研發(fā)上。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容易實施,所有企業(yè)都負擔了碳排放的成本;但缺點也十分明顯,因為缺乏激勵機制,企業(yè)缺乏動力去研發(fā)新技術。
第二種是市場方法,通過政策來憑空設計出一個新市場——碳交易市場,賣方可以將自身多余的碳排放權出讓,買方則需要通過購買,來獲得溫室氣體排放權。
這種市場化的辦法,把最終實現(xiàn)碳中和的大目標,拆解成(原則上)逐年遞減的排放權配額,并根據(jù)不同企業(yè)的產(chǎn)量,來進行分配。例如針對企業(yè)A,通過計算得出它今年需要的碳排放量,從明年開始,每年將會乘以一個系數(shù)(比如0.98),來確定第二年的免費配額數(shù)量,超出部分就需要購買,以此促進企業(yè)減排。
減排做得好的企業(yè),可以通過出售剩余排放權獲得利潤,而排放超標的企業(yè),則需購買配額來補足。比如同時有兩家每年排放200萬噸的電力企業(yè),企業(yè)A通過提高機組效率等方式,在2021年減少了碳排放10萬噸,而B企業(yè)什么也沒做,反而因為多生產(chǎn)了一些電,排放變成了210萬噸,那么A企業(yè)此時就可以把富余出的10萬噸排放權,賣給B企業(yè)。
市場化方法是全球各國采用的主流思路,包括歐洲、美國和中國,目前全球共運行28個區(qū)域碳交易體系。
2如何憑空建立一個市場?
要想人為創(chuàng)造一種交易商品,就需要有完美設計。那么如何建立這樣一個市場呢?
首先是政府,因為這個市場的根基,是建立在控制排放總額的政策之上,政府需要監(jiān)督和管理從配額發(fā)放,到排放核查等各個方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
其次是需要把重點排放企業(yè)框進來,不管他們是作為買家還是賣家。碳市場的核心目標是抓住八大重點排放行業(yè),電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造紙、航空。電力一個部門就占據(jù)了中國40%的碳排放,所以在即將上線的全國碳市場中,首批就只納入了電力行業(yè),抓住最核心的。
另外比較有意思一點是,發(fā)放配額時的利益博弈。在中國,大型電企或是鋼企等,行政級別都很高,也擁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在初期發(fā)放配額時,往往需要發(fā)放足額的配額,才能吸引這些大型企業(yè)參與。但如果配額過多,會不利于碳交易本身,因為供給會遠遠大于需求,碳價也會更低迷。
目前在中國的碳市場試點地區(qū),廣東通過拍賣的方式來發(fā)放配額,當然拍賣價也控制得比較低,盡量避免對企業(yè)產(chǎn)生過大的利潤影響。在北京碳市場,配額都是免費發(fā)放的。
第三,就可以建立一個碳交易所了,用來交易碳排放配額。碳交易所還可以像證券交易所一樣,開發(fā)各種金融工具,包括碳期貨等等。
交易所的主要參與方是買賣雙方和經(jīng)紀商,買方就是被限制排放的企業(yè),賣方其實可以很豐富。大到整個電動車行業(yè),小到每個人通過少開車產(chǎn)生的減排量,都可以作為賣方。
但交易所會對賣家進入市場有約束,否則供給會變得無限大,碳價會崩盤。例如對于消費者產(chǎn)生的“邊緣減排量”,只能占主流配額的8%以下。并且個人減排量也無法直接交易,而是要通過一個平臺或一家企業(yè)來實現(xiàn)。
比如用單車代替開車或是坐公交車,會產(chǎn)生減排量,但個人是無法拿這些減排量去交易所售賣。摩拜單車在2020年把廣東省用戶的減排量打包,總共有5萬噸左右,拿到廣東碳交易所售賣,以20元一噸的價格賣了100萬元左右。摩拜再通過騎行紅包等方式返還給用戶。
理論上,個人的很多行為,比如說少用一個塑料瓶、多騎單車等等,都可以賣給華電、中石油等需要減排的企業(yè),在碳交易的思路下,這些排放大戶可以為個人的減排行為買單。
碳交易因為很新,所以一大通病是交易量極其不活躍。交易所可以引入經(jīng)紀商(Broker)和個人投資者,來提升整個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與股票市場的道理相同。
比如在深圳碳交易所剛開市時,就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如果要按年收益率來計算,投資碳市場并不賺錢,但如果你特別懂這個行業(yè),知道什么時候是企業(yè)的密集履約期(一般是年中),進行一波低買高賣的操作,往往能賺不少錢。國泰君安就組建了一個專門的Broker團隊來高拋低吸。
但各地對個人投資者的門檻設定都比較高,因為碳價波動可能會非常大,不是一般散戶能承受得起。比如在北京碳交易所,需要通過各種風險測評,包括個人金融資產(chǎn)超過100萬等等,后來也暫停對散戶開放。
第四是要進行履約機制的設計,對于那些碳排放不達標的企業(yè),必須要有強制的處罰措施,不然這個市場會缺乏公信力和約束力。
例如一家鋼鐵企業(yè),排放指標已經(jīng)分配好了是100萬噸,需要被第三方認證機構驗證實際的年排放量。假如最終計算出排放量是120萬噸,那超的20萬噸必須要在履約期內(nèi),去購買配額,不然會面臨3-5倍價格的罰款。此外很多電力、鋼鐵企業(yè)都是國企,也會因此面臨行政處罰。
總之,這個市場的設計初衷,就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配合金融工具,來促進企業(yè)逐年減排,以此達到國家的總體目標。
中國從2011年開始,已經(jīng)啟動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八地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2020年提出了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的總體目標,并且要2021年正式啟動全國性碳交易市場。
各地試點都有不同程度的嘗試,比如北京納入企業(yè)的標準是3000噸排放以上,所以大部分公司都被納入了交易范圍,包括一些法院、公安局、大學、酒店等等,甚至包括故宮。
而對于即將啟動的全國性市場,只納入最核心的八大行業(yè),并且在第一階段只納入電力企業(yè),是抓大放小的思路。
3如何給碳定價?
全球之所以會排放如此多的溫室氣體,原因就在于現(xiàn)有的能源結構是最便宜的。
但它便宜的前提,是我們忽略了長期環(huán)境損害,那些“零碳”解決方案的成本投入更大。這些額外的成本,被比爾蓋茨稱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s)。
綠色溢價不止一種,它包括很多種:針對電力的溢價,針對各種燃料的溢價,針對水泥的溢價等等。綠色溢價的規(guī)模取決于你要替代的是什么,以及你用什么來替代它。比如,“零碳”航空燃油的成本同太陽能電力的成本并不是一樣的。
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國內(nèi)航空燃油的平均售價為每加侖2.22美元,在可獲得的情況下用于飛機的先進生物燃料的平均售價為每加侖5.35美元,那么“零碳”燃料的綠色溢價就是這兩個價格之間的差額,即每加侖3.13美元,溢價幅度超過140%。
在計算出所有重大“零碳”選項的綠色溢價后,就可以在各類物品中做出權衡取舍——我們愿意為綠色環(huán)保投入多大成本?
如今用碳市場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綠色溢價”,讓傳統(tǒng)能源體現(xiàn)更多環(huán)境成本。
而碳排放權作為人為創(chuàng)造的交易品,其定價根本上取決于供需變動。
碳阻跡CEO晏路輝分析,在政府一開始啟動市場的時候,往往會設定一個20-40元/噸的基礎價格,一般是根據(jù)企業(yè)調(diào)研得出的合理價格。有了這個基礎價格之后,就是真實交易了,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價格波動。
要想保持碳價穩(wěn)定并不容易。因為影響碳價最核心的因素是配額發(fā)放量,它是根據(jù)企業(yè)歷史排放量或是全行業(yè)基準線法計算得出,當遭遇經(jīng)濟危機時,企業(yè)產(chǎn)能下滑,會導致碳排放突然減少,配額如果不及時調(diào)整,將造成碳價暴跌。
歐盟歷史上遭遇過三次碳價暴跌。第一次是在2006年,歐洲碳市場啟動不久,此時歐盟采取“祖父法”來計算應該給各企業(yè)發(fā)放多少配額。“祖父法”是根據(jù)企業(yè)的歷史排放數(shù)據(jù),為其提供免費的初始配額。在官方排放數(shù)據(jù)缺失的情況下,企業(yè)往往虛報歷史排放數(shù)據(jù),導致配額嚴重供大于求。
因為碳配額發(fā)放過多,碳價開始直線下滑。歐盟也開始意識到了問題,在2006下半年宣布第一階段的配額不能在第二階段使用,導致到2007上半年,碳價跌到近乎為0。在這一階段結束的時候,仍然有8300萬噸碳配額過剩。
第二次暴跌是在2008年,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企業(yè)產(chǎn)能下滑,碳配額開始多于企業(yè)真正的排放量,導致碳價又一次大幅下跌。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fā),碳價又一次大幅下跌,之后碳價多年保持在10歐元以下。
到了2019年,歐盟為了穩(wěn)定碳市場,宣布每年將減少24%的超額碳排放配額,直至2023年,在此之后降幅將收窄為每年12%。再加上綠黨在2019年5月的歐洲議會(EP)選舉中尤其成功,歐盟減少配額競拍量,促使碳價快速回升。
第三次暴跌是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但由于收緊了碳配額發(fā)放和制定了更高的自愿減排目標,碳價又逐步攀升,甚至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攀升至42歐元以上,有對沖基金甚至預計2021年將高達100歐元/噸。
在國內(nèi),由于交易總量不大,并且活躍度不高,所以碳價并未出現(xiàn)像歐洲市場這樣的暴漲暴跌。從目前的七大碳交易試點來看,自2013年至今累計成交接近100億元。在2019年,上海和廣東市場占據(jù)了全國80%的成交量,而重慶和天津市場交易量幾乎為0。
從碳價來看,北京碳市場自開市以來,成交價格一直位居七試點之首,成交價格穩(wěn)中有升,2020年價格波動較大。廣東及深圳市場在建立初期,配額價格較高,但隨后總體呈下降趨勢,深圳市場2021年成交價格下降至開市最低,只有10元/噸左右。
有些公司在碳交易中賺到了錢。富士康給蘋果公司代工,蘋果此前宣布了全產(chǎn)品要在203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這就倒逼其供應商必須一起實現(xiàn)碳中和。因為客戶對節(jié)能減排的嚴苛要求,富士康在深圳碳市場里面變成了一個很低排放的企業(yè),每年通過“賣碳”可以賺幾千萬。
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試點市場雖然經(jīng)歷了多年發(fā)展,但整體交易量和活躍度都很低,對于即將開市的全國性碳市場而言,因為納入的都是排放最大的電力企業(yè),應該會很快超越地方試點的總和,這也是中國實現(xiàn)2060碳中和的重要一步。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由于涉及能源結構,免不了深層次的利益博弈。
就拿美國來說,也是不同政黨態(tài)度不一,民主黨的克林頓在1997年簽了《京都議定書》,然后共和黨的小布什宣布退出;民主黨奧巴馬上臺,又在2016年簽了《巴黎協(xié)定》,三年后,共和黨的特朗普又退出了《巴黎協(xié)定》;2021年,民主黨的拜登又宣布美國將重返《巴黎協(xié)定》……
在傳統(tǒng)工業(yè)和能源巨頭的博弈下,碳排放與其說是一個氣候問題,更是一個經(jīng)濟和政治問題。對于歐盟來說,由于其更早的向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轉型,有足夠的底氣推進碳中和,但在實操中,一些企業(yè)會將生產(chǎn)轉移到排放限制更寬松的國家,導致其他國家總排放量增加,也損害了歐盟的制造業(yè)。
基于此,歐盟設計了防止“碳泄露”的規(guī)則,并將在2023年開始,對部分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此舉就是針對那些缺乏碳中和目標的國家。
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碳排放將變成影響一國產(chǎn)業(yè)布局、發(fā)展質(zhì)量的重要議題,也意味著深層次的能源結構革命。而通過碳交易這樣的市場化手段調(diào)節(jié),將更好的促進實現(xiàn)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大目標。
References:
1、比爾蓋茨:《氣候經(jīng)濟與人類未來》
2、中信證券:全國碳市場揚帆起航,綠色化轉型箭在弦上
3、光大證券:歐盟碳中和之路,能源、工業(yè)轉型的過程與博弈
4、華西證券: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前世今生,中國可汲取的教訓與面臨的挑戰(zhàn)
5、JPMorgan:Carbon-Neutral China: energy transition, climate reporting
6、UBS:10b tons to zero: how can China achieve its carbon neutral goal?
7、BofA:What does carbon neutral mean to China and who will benefit?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