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西坑溪和常山港治水顯成效
更新時間:2014-07-28 12:10
來源:
作者:
閱讀:1054
浙江日報7月25日訊 開欄的話:浙江大地,依山傍水,以水、魚為生者眾。水為命脈,融會貫通,以魚治水,是自然之法,治水之人,懷抱的則是根深蒂固的魚水情結(jié)。在以治水促轉(zhuǎn)型背景下,本報今起推出“浙水浙魚浙人”系列報道,講述人與水、魚之間的故事,以及現(xiàn)代漁業(yè)背后的治理理念及進程。
最近記者到浙西采訪,看到當?shù)夭簧俚胤綄h(huán)境治理放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位置,下大氣力讓家鄉(xiāng)綠山青山的容顏長駐。下面,記錄的是發(fā)生在當?shù)氐膬蓚小故事。
禁漁引得客盈門
在開化縣長虹鄉(xiāng)庫坑村西坑自然村,村里流淌的西坑溪頗為吸引眼球:溪水清澈見底,鴨子嬉戲、紅鯉暢游,若是丟一小片面包進去,成群的石斑魚聚攏過來吃食,就更看得清這條溪,現(xiàn)在蘊藏著多少活力。
守住這條綿延8公里清溪的,是村民間默默相守的一個約定,而想到這個約定的,就是現(xiàn)在的村支書江利鐘。
江利鐘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起以前這條溪里魚很多,那時的西坑溪,魚已經(jīng)難得見到。待他長大,溪水的狀況更是糟糕。"你看,這條河上有三座橋,放在幾年前,這就是條臭水溝,堆滿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我們過河壓根兒不用打橋上過。"他說。
家門前這條溪如何重現(xiàn)祖輩時的繁盛?這個問題一直盤桓在江利鐘心里。到2009年,新任村支書未滿一年,他頂著村里拉高壓線時欠下的3萬元外債,咬了咬牙,花了6000元買回兩頭豬。
那一天,村里廣播通知村民們到村委會來領(lǐng)豬肉,分發(fā)的時候,大家才知道這份豬肉另有用意:“領(lǐng)了這份豬肉,以后,溪里的魚不許再捕了,要是違反,就自己去買豬肉,分給村里其他人。”從那天起,“禁漁”的約定,就成了村民們共同的承諾。這個承諾像是對歷史的致敬:縣志記載,早在光緒年間,開化各地盛行禁潭風俗,立碑公禁的就有26個河潭。
“這條溪原先沒有這些階石的。”江利鐘說,垃圾要靠人工一趟趟挑走,清理河道花了好幾個月的功夫,但不少建筑材料反而“變廢為寶”,利用這些原料,2009年下半年,西坑溪攔起河壩,清澈的溪水呈現(xiàn)出分明的層次。
水清澈起來后,很快便有了魚的蹤跡。為防止有人按耐不住,最熱的7、8、9三個月,村里都會派人值班。“開始的確還有人暗地里想去電魚,我們沒收電瓶,但給村民一些補償,”江利鐘說,這么一做,村民們都不好意思再違反規(guī)定,村里的小孩也都遵守約定,不僅主動勸止不知情的游客,還跑來問江利鐘,“魚不能抓,那溪里的青螄和蝦我們能抓嗎?”“當然可以抓!”他說,小孩子們護漁的熱情,反而因此更加高漲。
隨著一則水清魚多的網(wǎng)絡(luò)視頻廣泛流傳,“禁漁”的共識為村里帶來了想不到的財富。“慕名來我們這里看魚、吃魚、買魚的游客越來越多,有一批上海的游客,每年都要自駕游到我們村來。”江利鐘說,溪里的魚不能撈,但家家戶戶門前引水坑塘里養(yǎng)的清水魚卻得到游客的青睞,去年一個夏季,村里就吸引了2萬多名游客。
“一個小坑塘,不用花太多心血照料,一年就能增收3000元。”江利鐘說,村里的清水魚現(xiàn)在每斤的售價為20元,一條魚做做好,可以賣到150元,新開的一間農(nóng)家樂試營業(yè)2個多月,已有了20萬元的營業(yè)額。去年年底,他號召村民們種下8000多株桃樹,計劃用3年時間在山上種下5萬株桃樹,把清水魚和采摘游結(jié)合起來,以后,他還打算發(fā)展出更多的休閑項目,吸引更多游客來感受村里的山水魅力。
崇敬自然、人魚共歡,鄉(xiāng)規(guī)民約成為開化發(fā)展生態(tài)的助推力。眼下,開化已有六成鄉(xiāng)鎮(zhèn)實行禁漁,到2015年年底,禁漁將擴展到開化全縣域。
自發(fā)護漁保生態(tài)
眼前皮膚黝黑的青年名叫許華春,今年38歲,他的爸爸許林富,是一名普通的漁民,也是常山縣紫港街道護漁大隊的隊長。
許華春的童年在常山港度過。夏天的時候,每天凌晨一兩點鐘,父親便會和母親一起出港捕魚,到五六點鐘天空泛白,船內(nèi)已是一片豐收之景。“那會兒常山港的魚還很多,有時候一網(wǎng)下去甚至能抓到百來斤魚,40、50斤更是常事,周邊還有100來戶跟我家一樣的漁民。”
到上個世界90年代初,情況開始改變。電站大壩和防護堤等涉水工程的建造,也對河道進行了“拉直”改造,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了挑戰(zhàn)。“有句老話叫‘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許華春說,蜿蜒曲折,讓水流有緩急之分,水流緩的地方因此沉淀下砂石,聚集有機肥、讓水草生長,既是魚類的餌料,也是它們產(chǎn)卵繁衍的地方,這樣的環(huán)境越來越少。同時,隨著化工廠發(fā)展,大量廢水被直排到河里,采砂的船只也越來越多……
魚少了,有時候出港四個晚上捕的魚賣不到2000元,更可怕的是,有些魚不能吃了。那一年,漁民出港常常遇到大面積的魚類死亡,最嚴重的一次,死魚漂了十多公里。市場上,半斤以上的鯽魚每斤賤賣到三五元,都沒有人敢買。
許多漁民在那段時間選擇了放棄以漁為生,剩下的漁民擰成一股繩兒,決定為這片養(yǎng)育他們的港口奮斗。與企業(yè)、采砂船交涉的同時,漁民們自發(fā)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統(tǒng)一了漁網(wǎng)的規(guī)格,只用最原生態(tài)的捕魚方式,對捕撈對象也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比如,半斤以下的草魚、一斤以下的青魚不能抓,河蟹要到10月中旬以后才能抓。
“那時候的常山港,非法捕撈、用電用毒來捕魚的人很多。”許華春說,大家經(jīng);ハ嗤,勸阻這些行為,他的父親作為護漁隊的隊長,常常接到“舉報電話”,夏天的時候更是忙碌。2000年開始,漁民們約定,每戶每年拿出500元來,集資購買魚苗進行增殖放流,放流的3個月內(nèi),禁止捕撈。加上漁業(yè)部門的增殖放流,90年代以來,常山港里增殖放流的魚苗累計達到2千余萬尾。
整治水污染的行動也逐步推進。這幾年,常山港邊上的化工廠開始關(guān)停、搬遷。去年起,采砂廠也開始整治,到明年將全面關(guān)停,曾經(jīng)的常山港正慢慢回歸。護漁隊在42公里的河道里打撈垃圾、水葫蘆,共同維護起常山角角落落的生態(tài)。
許華春說,8年前,家里在常山港邊建起房子,結(jié)束了住在船上的時代,自己的父親現(xiàn)在依舊要天天開船出港。而對他來說,捕魚更像是一份副業(yè),但他堅持、也相信,護漁這件事還會長期做下去,他如是,他的下一代也如是。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