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城市按百年發(fā)展規(guī)模規(guī)劃排水設施
為了積蓄水源,減輕排水壓力,很多城市設立了雨水和污水分開排放處理系統(tǒng)
20世紀初,德國人在青島修建了29.97公里的雨水管道、41.07公里的污水管道和9.28公里的雨污管道,雖然合計不足青島如今排水管道的三十分之一,但其寬敞的廊道等前瞻性設計仍在近幾年雨季來臨時,被人們頻繁提起。
“德國在建設城市時,似乎在應對天氣問題上多花了些心思。”近日,德國馬歌德堡大學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學生戴黎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德國很多城市的排水蓄水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記者:當有大雨時,德國城市是如何應對的?
戴黎琛:我注意到每次下大雨,雨水降到地面都會很快流走。后來我聽德國老師介紹才了解到原因。首先,在規(guī)劃時,建設公司就會按照未來百年的發(fā)展規(guī)模來鋪設地下排水設施,像柏林那樣的大城市,目前管道長度已有9500公里,從1873年就開始建了;其次,為了積蓄水源,減輕排水壓力,很多城市設立了雨水和污水分開排放處理系統(tǒng),再加上自然河道和溝渠,可以將降水迅速引流到上千個人工蓄水池和一些運河中,市郊的大片耕地也實現(xiàn)了一定的蓄水排水功能。這樣,雨水有地方可以去,就不會在低洼地隨便匯聚,而且也形成了循環(huán)利用,調節(jié)了城市的缺水問題。
很多德國城市增強路面透水性的做法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盡量增植利于涵養(yǎng)水源的植被,不少德國城市的市中心就有大片的森林公園;在人行道、停車場上,鋪設透水性的地磚等;即便是河岸,也多以石塊代替水泥筑成,這樣會減少硬質化表面,有助于生態(tài)防洪。
記者:他們從地下到地上都有應對措施?
戴黎。簺]錯,從匯流到蓄水,再到處理再利用是個完整的系統(tǒng),每一環(huán)都不可或缺。我的德國老師說,如果僅僅是管網暢通、管道口徑大而沒有蓄水的空間,或者不重視地表的沉降滲流,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積水。就像有的城市開發(fā)中形成了很多低洼點,河道和湖泊又分布較少,排水越迅速越會增加低地的匯流速度,就會產生更多問題。
德國這樣的系統(tǒng)建設周期很長,因為不僅是硬件上鋪設,各個區(qū)域雨水、水泵的狀態(tài),管道的流量等,都設有實時的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這種既注重生態(tài)循環(huán)利用,又整體聯(lián)動的網絡,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
記者:你在德國時遇到過氣象災害嗎?人們是怎么應對的?
戴黎。厚R歌德堡市有過一次罕見的暴雪災害,但給城市造成的影響并不大。我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市民會積極主動地清掃“門前雪”(雪鏟在德國是常見的家用工具),他們責任明確,比較自覺;二是,公共服務部門及時采取措施,派出專用鏟雪車清理道路,鏟雪車前端,有刀形工具可以破冰開道。環(huán)衛(wèi)工人會在公共責任區(qū)域細致地撒上鹽和類似塑膠顆粒的小石子,幫助融雪和防滑。
當然,雨雪對德國的影響較小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在交通規(guī)劃上,德國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是電車,它們有專門的行車軌道,跟汽車分道而行互不影響,即使在特殊狀況下也會保持暢通。也許正因為公共交通發(fā)達,德國雖然是汽車工業(yè)大國,但車流密度卻遠低于我國的一線城市。所以,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擁堵和事故的發(fā)生率要小得多。
記者:德國人以注重工程質量著稱,你在德國有體會嗎?
戴黎。何以慷玫聡粋施工隊用近兩個月的時間,修建一段不超過3公里電車軌道。作為一個外行人我都能感覺他們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嚴謹。為了不影響周圍交通,工人們會將包裝好的鋪設材料擺放得很整齊,路基挖深后,再以不同的材料搭建,這看起來簡單,但技術含量很高,因為軌道的平穩(wěn)程度直接決定了行車效率和安全。電車在德國有百年歷史,聽說很多地方的軌道使用了幾十年都沒修過。
不妨再說說德國的住宅房冬暖夏涼的秘訣。德國的建筑,外墻壁厚度通常要超過30cm,我起初以為只是為了加固,后來聽學長說,這墻壁中間是排有管道的,夏天通自來水降溫,冬天通暖氣管道的回收水保暖。這讓我感觸很深,在城市建設的很多方面,德國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