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西造園水法的異同
1. 中西造園水法歷史比較
水在我國早期庭園構(gòu)成上就占據(jù)主要地位,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水體形式豐富,景致多變;(2)水體在園林中所占面積較大,又稱“巨浸”。隋唐時期,園林水景處理往往規(guī)模很大,例如洛陽西苑,不僅有“一池三山”的大湖,周圍又有若干小湖,并以“龍鱗渠”環(huán)繞串聯(lián),形成規(guī)模宏大、復雜多變的水系。宋、元以后,園林水體面積越來越小,但變化增多了,宋代重石之風大盛,如宋?周密《吳興園林記》所述:“池南豎太湖三大石,各高數(shù)丈,秀潤奇峭,有名于時,……募工移植,所費十倍于石,可謂石妖矣。”從此中國園林山水并稱,所謂“水以石為面”、“水得山而媚”、“無石則水無形,無態(tài),……若無水,則巖不顯,岸無形”。水和山石的相互依存關系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水法的重要特點。明清以來,私家園林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前代,文人士大夫的意趣與造園結(jié)合更緊密,為追求自然,一方面,利用天然水面與泉水成景;另一方面,巧于因借、以小喻大,以簡喻繁的手法豐富起來,其極至是缸荷、碗蓮的出現(xiàn),真可以說集天地自然于一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園林水法在水形和岸形處理上主要走的是一條模仿自然之路(近代嶺南園林出現(xiàn)一些幾何處理的水景)。
相比中國園林水法一脈相承的發(fā)展過程,西方園林水法卻以意大利水法、法國水法、英國水法為三個階段的典型。意大利臺地園建造在真山真水之中,所以又稱別墅園。意大利園的突出成就在于因地制宜的水處理手法,如意大利最著名的兩個水景園是朗特別墅和艾斯塔別墅。朗特別墅模仿了水流涓集成河,奔騰跌宕,匯流入海的全過程,它抽象地模仿自然,把阿拉伯園中水渠的做法引進之后,加入許多鬼斧神工的變化,例如水的跌落、水扶梯(鏈式瀑布)、噴泉等等來人工地再現(xiàn)了這個過程。
意大利園的水法注重動勢,并且其特有的山地為這種做法提供了勢能。法國園林坐落在所謂平疇大澤、無盡頭的林蔭道、無際涯的林園,在這種條件下,多用靜水,面積大,以氣魄與寧靜取勝,形成典雅、從容的風格。水面比意大利臺地園可是大了很多,以突出帝國雄偉氣魄。水面平靜,像鏡子一樣反射建筑、樹木、云天,又稱“水鏡”,水鏡往往都從透視和投影關系上精心推敲過,以便保證主體建筑能在視角范圍內(nèi)完整地倒映水中。
法國園與意大利園相比,特點并不在奇幻多變上,而在比例的和諧、構(gòu)圖的完美、風格的純凈上。意、法園林水法在水形和岸形處理上以幾何形為特征,到了英國自然風致園時期出現(xiàn)大的變化,自然風致園推崇自然的浪漫主義思潮,講究不留痕跡地模仿自然、巧借地形、順勢筑坡,草地斜侵入水,樹木雜錯間植。自然風致園的代表人物布朗的設計語匯主要是:(1)曲折的水面和小橋;(2)起伏的草地;(3)成簇或帶形的樹林。至此,西方園林水法體現(xiàn)出一些和中國自然園林水法相似的特征。
2. 中西造園水法藝術比較
2.1 藝術起源比較
在法國,古典園林是由建筑師附帶設計的,而中國造園藝術是在詩人、畫家手里成長起來的。法園起源于果園菜地,中國園林來源于苑囿。由此,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西方園林理水有濃厚的建筑味,形式顯得非常重要,嚴謹而實用,而中國園林理水在人工營造中倒體現(xiàn)出真正自然的味道,重視意境,其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怡情,其手法偏于感性而不易把握。
2.2 形式特點比較
臺灣學者吳森在《比較哲學與文化》一書中認為:“西方文化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宗教;中國文化兩大支柱:道德、藝術。”其中最顯著的差異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對比??茖W和藝術最主要的差別,就是科學重精密的分析,準確的數(shù)量和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法則;藝術重直覺的體會,正如《文心雕龍》所說“文無定法,神而明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個特點反映在造園水法上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自然、直覺體會,講究自然、含蓄、蘊藉、不盡之意。“俯視池水,彌漫無盡,聚而支分,去來無蹤,蓋得力于溪口、灣頭、石磯之巧于安排,以假象逗人,橋與步石環(huán)池而筑,猶沿明代布橋之慣例,其命意在不分割水面,增支流之深遠。至于駁岸有級,出水留磯,增人浮水之惑,而亭、臺、廊、榭無不面水,使全園處處有水可依。”
在鮮明的文化特色影響下,西方的藝術滲入了科學性,例如講求比例尺度等藝術法則,以楓丹白露大花圃為例,“水渠和噴泉、盤式涌泉等等都取消了;花園變得十分簡潔,線條十分單純。……在中央挖了一個水池,大約60m寬,有四個繡花植壇圍著它,只用L和M這兩個國王和王后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做裝飾題材,其他什么都沒有。但是,水池與花圃之間的比例多么妥帖,整個花圃充滿了寧靜、肅穆和美。”
2.3 情趣傾向比較
我國文化偏重于“求靜”,“我國傳統(tǒng)園林用水,以靜為主,清?許周生筑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原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xiàn)靜以悟動之辯證觀點。”[1]相對于西方園林豐富充沛的表現(xiàn),中國造園家追求的是返樸歸真、淡中求趣以及“山池天然,丹青淡剝,反覺逸趣橫生”(《江南園林志》)
相對于我國“求靜”、“淡中求趣”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種強烈的求動、求變的文化,意大利人極喜戶外活動,在園中水處理手法中,也考慮了這種需求,最典型的是朗特別墅(Villa Lante)花園里的石桌:桌子中央流淌著一槽清水,貴族們飲宴之時,在槽里給酒降溫,槽中還飄著盛開胃小菜的碟子,有船形的、水禽形的。為增加游嬉功能還設計出水風琴、水劇場、機關水嬉等新奇玩意,最能發(fā)揮水的動勢的是各種各樣的噴泉,利用水的落差造成水的流動、噴薄、飛濺以及水的音樂是意大利園的拿手好戲。
3. 中西造園水法哲學比較
3.1 中西自然觀在造園水法中的反映
易卜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說自然是有生命的,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而生命都體現(xiàn)出曲線式的律動,不是冷冰冰的幾何形的點、線、面、體。不但有生命,還有高級的生命活動——感情,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清,水之美者”;“情,心之美者”;“晴,日之美者”。情的本質(zhì)——關心、顧念、珍惜(西文為:Wonder, Concern),中國人對自然的感情就是這樣的,我們不以敵視自然、高于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我們在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可以把自然看作是主體,人是被動、受自然支配和影響的,這就是一種可逆性思維。我國很早就有山水文化,魏晉時期就形成一個高潮,以謝靈運、李白、徐霞客為代表的熱愛自然,贊美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左右著我們的園林設計,其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而從歷史發(fā)展來看,西方視自然為無生命的物質(zhì),在中世紀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險的一面,“他們對于野蠻感到厭煩了,正如我們對文明感到厭煩一樣”(《比利牛斯山游記》)。法國藝術理論家丹納參觀了意大利阿爾比(Villa Albi)別墅后這樣評價其審美取向:“不許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矯揉造作……人對無生命的東西毫無興趣:他不能承認它們有靈魂和它們自己的美,他只把它們當作為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仆從;它們的存在只不過給他的活動當作背景……樹木、水、自然風光,如果要參與到這戲劇里來的話,它們必須人化,必須失去它們天然的形狀和性格,失去它們的‘野性’、‘拘束性’和荒僻的外貌,而要盡可能地把它們弄成男男女女們聚會的地方:客廳、府邸里的大廳或者神氣活現(xiàn)的殿堂。”這段評論淋漓盡致地揭示了西方一種典型的自然觀,即使不是惟一的一種。
在兩種不同傾向之下,中西傳統(tǒng)園林一個側(cè)重于模仿,極盡能力去藝術地再創(chuàng)造出泉、潭、溪澗、瀑布等自然景觀,提倡和諧(平和、美);一個側(cè)重于改造,推崇發(fā)展(競爭、力),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中西傳統(tǒng)園林水景由此在形態(tài)上有很大的差異。
3.2 中西水法哲學及實踐理論比較
中國造園水法受到風水等一些傳統(tǒng)理論的影響,古人認為:“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方地勢高亢為“天門”,東南方低下為“地戶”。風水家觀水則認為水來自西北,流向東南為佳,“抱水”——宅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狀或環(huán)抱狀,抱水的作用被認為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氣凝聚而不散泄,這些理論直接影響了傳統(tǒng)園林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處理。另外,“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對傳統(tǒng)園林也有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大型園林設計直接附會池中設島的格局,例如西湖小蓬萊、中南海的瀛臺,更重要的是強化了中國園林有山必有水的山水相依的模式關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