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針對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研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為代表,該所自1977年開始研制WCC型再循環(huán)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以來,已先后開發(fā)了物理-化學法處理生活污水的WCF型系列裝置,具有粉碎、消毒、貯存功能的WCB型系列貯存柜,以及生化法處理生活污水的WCH-(T)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又于1990年研制開發(fā)了與生活污水真空收集系統(每人每天產生污水量僅10L)相配套的處理高濃度生活污水的WCV型二級生化處理裝置。其他還有引進國外設備并吸收轉化開發(fā)的相關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如南京綠洲機器廠的ST系列(從英國Harmworthy公司引進)和重慶大晃康達環(huán)保公司的SBT系列(從日本大晃機械工業(yè)株式會社引進)。雖然這些設備均通過了船檢部門的型式認可,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比較集中的問題是:處理裝置體積較大,耐沖擊負荷能力差,處理效果不穩(wěn)定,操作維修不方便,加之監(jiān)管不嚴,很多設備閑置不用。
國內針對船舶污染的研究,以艙底含油廢水及溢油污染對策為主,而不重視船舶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究。1994年交通部也曾立項“大型客輪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承擔,課題組完成了實驗室的工藝研究,之后在進行工業(yè)性應用過程中,由于缺乏配套資金支持,加上相應管理體系及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實船試驗研究沒有再深入進行。其他由政府資助而開展的研究工作未見報道。整體而言,國內針對船舶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主要是處理裝置的研制開發(fā),由于僅僅著眼于市場需求和管理要求,缺乏基礎研究而忽略了船舶生活污水的特性和船舶的環(huán)境特點,盲目追求體積小、造價低,只注重裝置本身而不重視技術要求,因此往往流于形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