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不怕說狠話就怕沒后話
治污有時需要地方官員說狠話,而且有些狠話有效有用,能夠立竿見影。但是,在治污上僅靠說狠話,以為一下令就天遂人愿,顯然是不行的。這明顯違背科學規(guī)律,而且一旦不能兌現(xiàn),就會損傷政府公信力
11月份全國74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日前公布,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全部位于東北和華北地區(qū)。某市網友調侃說,“看到沈陽墊底,我們市長舒了口氣”——原來該市空氣質量此前幾個月排位墊底,于是市長發(fā)了狠話,發(fā)誓下月起必須擺脫差評。事實上,一到考核就緊張、一挨批評就夸海口說狠話,這樣的情況近年來并不少見。有文章認為,這樣的“狠話”往往事與愿違,甚至成為公眾揶揄地方政府的話柄。
治污有時需要地方官員說狠話,而且有些狠話有效有用,能夠立竿見影。但是,在治污上僅靠說狠話,以為一下令就天遂人愿,顯然是不行的。這明顯違背科學規(guī)律,而且一旦不能兌現(xiàn),就會損傷政府公信力。
其實,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環(huán)境問題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的已有經驗。簡而言之,環(huán)保是世界級難題,污染物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治污也很難畢其功于一役。對于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治污問題的復雜性,社會各界早有共識,方向也早已明確。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轉型和生活轉型,意義也正在于此。
誰都希望看到治本和質變,但也不要否認治標和量變的重要性。無數個治標積累起來,突破一定臨界點,同樣能夠起到治本作用。這在治污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如果把污染物喻作一座大山,想要恢復綠水青山,需要再造自凈功能,但也永遠不要否定“減少污染存量、遏制污染增量”的作用。說狠話的意義,正在于此。應該承認,面對“霧鎖山頭山鎖霧”,特別是空氣質量排位墊底,很多官員也是心情沉重的。這不僅因為在污染面前沒有“局外人”,也不僅因為這會影響到政績,還因為官員同樣在乎風評,他們也不愿意面對百姓焦慮乃至質疑的目光。
在現(xiàn)實中不難看到,一座城市的主要領導發(fā)出狠話后,當地很多部門開始聞風而動。加強對污染大戶的監(jiān)控,關停一些小化工企業(yè),對工地揚塵加強控制……乃至加大對環(huán)境治理的投資,無論減法還是加法,這些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這些做法未必達到治本的高度,但對于環(huán)境改善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如果沒有狠心、不下決心,連治標之舉都沒有,又怎么厚望治本呢?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人們還是希望官員說一些狠話的,不僅過癮,而且有用。
當然,只是“說狠話”還不行,還得“有后話”,也就是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的確看到,有些官員只說不做,當時義憤填膺,事后得過且過。這是作風問題,必須糾正和摒棄。官員所簽的每一份責任書,所說的每一句狠話,都是對百姓和組織的承諾,都必須不講條件不折不扣完成,若完不成,就要懲戒。試想,如果官員每一句狠話都能落到實處,又怕什么治污遙遙無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