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將是長期而漸進的過程
無論比照發(fā)達國家的治污經驗,還是分析中國當下現實,都不難得出明確的結論,即產業(yè)升級和落后產能的淘汰轉移不可能一夕間完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時間內也仍將持續(xù)。因此,治污、治霾注定是一個漸進而長期的過程。
昨天,環(huán)境保護部發(fā)布了2015年11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qū)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研讀這份報告,最突出的感覺就是治霾雖有成效,但形勢絕不容樂觀,部分城市甚至有繼續(xù)惡化的趨勢,尤其是東北、華北等大城市的市民們,可能還要與霧霾共處很長時間。
該報告分別以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重污染天數、月均PM2.5濃度,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等多項指標,統(tǒng)計、比較了74個城市11月的空氣質量狀況。而無論采用那個指標衡量,其結果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即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全部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地區(qū),隨著上述地區(qū)進入取暖季,這一趨勢尤為明顯。譬如,貴陽、廈門、福州、拉薩、昆明等14個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00%的城市,全部為南方城市,而空氣質量達標天數不足50%的14個城市,如沈陽、哈爾濱、濟南、保定、北京、天津等,則無一例外地集中在東北和華北。而月均PM2.5濃度最高的10個城市,及空氣質量綜合指標最差的10個城市等“惡名”,也都無一例外地落在東北、華北地區(qū)城市身上。
這樣的結果也并不十分意外,工業(yè)排放、汽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排放,被公認為PM2.5等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氣候條件等自然條件,則是污染物能否迅速消散的主要條件。而在全國范圍內,同時將重工業(yè)產業(yè)集中、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巨大、冬季大規(guī)模取暖等不利條件集于一身的,顯然非東北、華北地區(qū)莫屬。曾有人稱,世界鋼產量的一半在中國,中國鋼產量的一半在華北。雖有夸張成分,但也部分道出了東北、華北地區(qū)低水平重工業(yè)集中的現實。而每到冬季,由于仍然以低質散煤為主要燃料,北方地區(qū)因取暖而增加的污染排放更是陡然增加。而在具備了污染物大規(guī)模排放的前提下,只要遇到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候條件,必然導致PM2.5等污染物濃度上升,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的惡果。沈陽市今年入冬后的第一波嚴重霧霾天氣,就恰好與取暖季的開始和靜穩(wěn)天氣高度重合。
除了上述橫向比較之外,同一地區(qū)的縱向比較也不樂觀。報告披露,包括北京在內的東北、華北城市,PM2.5和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等指標,無論同比(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環(huán)比(與上月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也就是說,雖然中央及各級政府在治污、治霾方面下了極大決心,投入了極大力量,但至今還沒有見到明顯的成效。
事實上,無論比照發(fā)達國家的治污經驗,還是分析中國當下現實,都不難得出明確的結論,即產業(yè)升級和落后產能的淘汰轉移不可能一夕間完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時間內也仍將持續(xù)。因此,治污、治霾注定是一個漸進而長期的過程。
但這份并不樂觀的報告,也透露出一些相對積極的信息,即全國污染城市如此集中于東北、華北地區(qū),有可能平息有關霧霾來源的各種紛爭,再次明確重工業(yè)排放、汽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燃煤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要污染源。由此,治理霧霾也就有了相對明確的目標,即重點減少、轉移鋼鐵等低水平重工業(yè)產業(yè),控制汽車增量,改進取暖設施,減少散煤、低質煤的用量等。這個過程雖然注定漫長,但只要有了具體明確的治理對象,就可能積跬步而致千里,最終實現碧水藍天的美好愿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