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污泥上浮的問題的實踐心得
某市污水處理廠以處理城市生活污水為主,設計處理水量20000m3/d,原水COD為180-200mg/L,采用CAST工藝——四池兩組交替運行,設計NS: 0.07-0.1gBOD5/(kg.MLSS.g),MLSS:3500-4000mg/L,每座反應池運行周期為6.0h。該處理系統(tǒng)自2003年投產(chǎn)運行以來,一直比較穩(wěn)定,出水指標均達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一級排放標準。但自從2005年2月以來,1#,2#反應池面彌漫著較多粘有細碎污泥絮體的高粘性泡沫,在曝氣階段無法衰減,污泥無法沉淀,沉淀結束后水面仍有大量黃褐色污泥絮團懸浮,導致潷水時,大量污泥絮粒隨水流出,ESS偏高,出水COD高達80-100mg/L。
1、引起問題的原因分析
(1)進水情況
自2月中旬以來,由于連續(xù)降雨,大量江水、雨水經(jīng)溢流口進入處理系統(tǒng),從而造成進水COD偏底的情況;由于外泵房的潛污泵的運行不太正常,導致進水量明顯減少。較底的進水量和較底的COD值,造成有機負荷偏底, 這可能是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考慮到池面上的大量泡沫,可能是由進水中過量的表面活性物質和油脂類化合物引起的,這類物質在進入反應池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吸附在菌膠團上,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同時也會影響細胞質膜的穩(wěn)定性和通透性。經(jīng)一段時間對進水水質的觀察和化驗,并結合廠內(nèi)以處理生活污水為主,并無工業(yè)廢水流入。排除了油脂類化合物和致毒性物質對污泥的影響。
(2)沉降曲線分析
經(jīng)分析,前5min沉降效果差,低于15%,活性污泥絮凝體質輕,松散,凝聚和沉降性能差,以后連續(xù)做SV曲線,發(fā)現(xiàn)SV均達到60%以上,SVI超過200以上。
(3) 生物鏡像
在顯微鏡下觀察活性污泥,可觀察到后生動物和原生動物,但蠕動纖毛類較少,球衣菌,絲硫菌,放線菌大量出現(xiàn);一根根絲狀球衣菌交錯叢生,像頭發(fā)絲一樣散亂蓬松,原來呈塊狀的菌膠團已完全解體,細碎的污泥絮體散落于絲狀菌叢中,解體的污泥呈黃褐色,無缺氧跡象,說明溶解氧和滲透性良好,不存在微觀缺氧的現(xiàn)象。
另外,考慮PH值對活性污泥細胞外酶及存在于細胞質和細胞壁里酶的催化作用及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吸收的影響,經(jīng)連續(xù)7周期對PH的測定,均在5.8-7.2之間,排除了PH對反應池的沖擊影響。
(4)取潷水時的水樣
在潷水時取水樣,測得COD值為95mg/L,加入聚合AlCl3,靜沉后,測得COD值為40mg/L左右,達到排放標準。經(jīng)比較分析,出水COD偏高主要是由ESS偏高造成的。絲狀菌有分解有機物凈化水的能力。
經(jīng)綜合分析判斷,污泥上浮已形成中度污泥膨脹,并繼續(xù)在惡化,低負荷是引起這次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
2、解決對策
自3月2日起以1#池為實驗池,首先為保證出水效果,在停止曝氣前15分鐘向CAST池中投加Ca(oH)2溶液(按1:270的比例)通過其沉降作用來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
(1) 外泵房更換大泵,以提高進水量。
(2) 鑒于進水COD值低的情況,3月4日投加兩車營養(yǎng)物質(從環(huán)衛(wèi)所拉兩車糞便)。
(3) 縮短泥齡,通過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MLSS值,維持在2500左右,以提高污泥負荷,從而加快活性污泥的更新速度。
(4) 嚴格控制DO值的范圍,為活性污泥創(chuàng)造有利的生存環(huán)境。
經(jīng)過上述的調整,到3月7日,SVI值已有下降的趨勢。通過鏡相觀察,絲狀菌的數(shù)量也有所減少,但池面的浮泥還沒有變化。3月7日下午將1#CAST反應池的活性污泥回流到生物選擇池再到2#CAST反應池,采用同樣的方法實現(xiàn)對2#反應池的治理。到3月15日,SVI值已降為140,經(jīng)鏡相觀察菌膠團已基本恢復正常,但還有少量的短碎單枝夾裹在污泥中,池面也有所改善,測出水COD為60mg/L左右,基本達標。
到3月19日,正常運行,這次上浮問題利用SBR法本身的靈活性,及時調整工藝,歷時17天就解決問題。
3、結語
通過對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確定低負荷是引起這次問題的主要原因。為此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在城市污水處理廠中,引起污泥上浮的因素很多。例如,進水水質方面:過量表面活性物質和類脂類化合物,PH沖擊,水溫及致毒物質的流入等等;工藝運行方面:過量曝氣,回流量過大及機械應力等等。當問題出現(xiàn)時,不能盲目的真對一種原因進行分析、判斷,應綜合考慮,逐一分析 。
參考文獻:
1.沈耀良,王寶貞.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0.
2.[日]洞 勇(張自杰,譯)污水的生物處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0
3.王凱軍.活性污泥膨脹的機理與控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2.
4.王淑瑩,高春娣,彭永臻.SBR法處理工業(yè)廢水中有機負荷對污泥膨脹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0,20(2):129-133.
5.李探微,彭永臻,陳志根,等.活性污泥法的生物泡沫形成和控制[J].中國給水排水,2001,17(4):73-76.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